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中国科大揭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与生命演化新机制

    新闻动态 / 2023年09月08日

    在距今约8-6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两次长达数百万年的冰期,厚达千米的冰盖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因此称之为“雪球地球”。两次“雪球地球”事件之间是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期间以绿藻为主的初级生产者和海绵的出现代表了生命演化史上又一次重要革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课题组以高精度硫和汞同位素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华南间冰期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雪球地球”的消融诱发了大规模火山活动这一新观点,并证明了间冰期海洋的逐渐氧化为早期复杂生命演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Deglacial volcanism and reoxygena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turtian Snowball Earth”为题发表于国际综合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分别为斯图特“雪球地球”和马里诺“雪球地球”。前者持续了大约5600万年,后者持续了大约1000万年。在“雪球地球”时期,大气和海洋之间几乎缺乏物质交换,陆地硅酸岩风化作用微乎其微,但持续数百万年的火山活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了超级“温室效应”,从 ...

  • 刘斌书记为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新生上党课

    新闻动态 / 2023年09月08日

    9月6日晚上,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斌教授以《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题,在东区第二教学楼2421教室为2023级本科新生讲党课报告,本科新生班主任、助管及全体2023级本科新生参与。党课由新生班主任党童和夏琼霞老师主持。刘书记的党课报告主要包含“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四个部分。刘斌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现代化的含义,结合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呼吁同学们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刘斌书记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刚入大学的学习心得。要尽快实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要因为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落差而自暴自弃。他强调,大学是成人的关键时期,希望同学们全面发展,同时加强时事政治学习,将个人追求和国家民族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报告结束后,刘斌书记就同学 ...

  • 汪毓明院长为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新生讲授“入学第一课”

    新闻动态 / 2023年09月04日

    8月30日晚上,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在第二教学楼2421教室举办“入学第一课”报告会,执行院长汪毓明教授出席,2023级本科新生班主任党童、夏琼霞及120余位本科新生参与。汪毓明以《探索未知的世界——从地球到深空》为题,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和空间科学”,引发同学们的深思,然后分别从深海、深地、深空介绍了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手段,激起同学们对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兴趣,并引入了澄阳湖大闸蟹的检测、影视作品中的行星探测等例子,风趣地讲解生活中的地球科学,总结到“从深海、深地,再到深空,人类不停地探索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带动技术的发展,拓展人类的边界,这就是地球和空间科学”。接下来,汪毓明围绕学科地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学院总体情况以及四个不同专业的相关情况。最后,汪毓明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出发,勉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学会调整心态、打好基础、寻找兴趣、勇于探索和不耻下问,并鼓励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肩负起新一代中国科大人的责任和使命。在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就交叉学科、专业选择、学习方法、兴趣探索、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展开讨论,汪毓明也一一详 ...

  •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新闻动态 / 2023年09月01日

    8月30日上午,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在教学行政楼708会议室召开。党委书记刘斌、执行院长汪毓明、党委副书记熊成、副院长李锐参加会议并作对照检查发言。会议由刘斌书记主持。会上,刘斌书记传达校党委关于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要求并代表学院领导班子进行对照检查。刘斌围绕校党委提出的6个方面认真查摆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举措。学院领导班子依次作个人对照检查,认真查摆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开展自我批评。与会党员同志围绕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行政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新地学楼工作、弱势学科建设、院聘人员综合管理;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增进老师与学生交流;大气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与管理、研究生导学矛盾等内容进行点评。与会同志均表示全盘接受大家提出的批评意见。大家就如何进一步改进工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刘斌总结强调,领导班子要将会前梳理问题和谈心谈话、会上相互批评意见,以及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成果转化清单、整改整治尚未完成的任务等贯通起来,制定完善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统筹组织整改;要结合主题教育建章立制工作有关要求,坚持“当 ...

  • 我院20级本科生在《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上发表空间物理实践教育总结文章

    新闻动态 / 2023年08月27日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对于本科生空间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国家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系统——子午工程的链条观测优势,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本科生暑期专业实践教育。1`在实践教育中,老师们生动详实地为同学们讲解实习的各项内容,带领同学们学习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且参观子午工程台站(图1);同学们使用多种观测设备,学习了光学、无线电和磁场等不同探测技术,了解了不同探测仪器的探测原理,掌握了科研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可视化分析空间天气事件期间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特征(图2)。最后,同学们还进行了实践教育总结汇报。通过参加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同学们真正接触科研工作,成功地克服了初次尝试科研时的“忐忑不安”,不仅提升了自主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等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开阔了眼界,为更深入地了解空间物理学打下基础。图1漠河与北京实践教育剪影图2太阳爆发事件时SDO卫星于2022年1月31日观测的不同波段日面成像我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吴叩天、徐小航、姜俊南和沈敖同学对近十年来学院开展的暑期专业实践教育的心得体会和研究进行了总结, ...

  • 地空学院召开2023级本科新生家长见面会

    新闻动态 / 2023年08月27日

    8月25日,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迎来121名2023级本科新生。下午四点,学院2023级本科新生家长见面会在东区第一教学楼1101教室召开,一百多名家长现场参会,同时还有五十余位家长参加了网络会议。本次家长会由学院党委书记熊成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刘斌、副院长倪怀玮、李锐以及大气科学专业主任王雨、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任卢三、2023级本科1班班主任党童、2班班主任夏琼霞等应邀参会。受执行院长汪毓明委托,倪怀玮副院长致欢迎词。倪怀玮就2023级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对同学们和家长们表示祝贺,并对新同学和家长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还回忆了自己1997年来学校报到的情景。随后,倪怀玮简要介绍了地球和空间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情况,从现有学科地位,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学院的历史、专业的设置,到师资力量、学科排名、人才培养成果以及近期的发展机遇,各项数据充分展现出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学院雄厚的实力,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将会给同学们的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可靠的平台。倪怀玮还向家长们介绍了赵九章英才班,鼓励同学们积极报名参与选拔。熊成副书记向家长们介 ...

  • 中国科大在应用包裹体三维成像技术示踪俯冲带深部含碳变质流体活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新闻动态 / 2023年08月21日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肖益林教授课题组通过使用拉曼三维成像分析技术,首次在俯冲带深部地幔楔橄榄岩中发现了金刚石-菱镁矿-甲烷共存的多相含碳包裹体,这项研究对深入理解俯冲带弧下深度,尤其是还原环境下的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俯冲带是地壳物质进入地幔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壳-幔之间元素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俯冲的地壳物质通过变质脱水、部分熔融等过程释放的熔/流体向上迁移交代地幔楔橄榄岩,使其保留一定的熔/流体活动证据。包裹体作为俯冲带熔/流体活动的直接证据,被广泛运用于俯冲带熔/流体性质及演化的研究中,为我们了解俯冲带熔/流体活动提供重要证据。近年来随着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包裹体研究由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分析,这一转变促使包裹体在俯冲带熔/流体活动的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碳作为重要的挥发性元素,近年来地球内部与大气圈之间的碳循环过程备受关注。壳源碳通过俯冲作用进入地幔中,在此过程中,含碳的熔/流体从俯冲板块中释放并向上输送进入地幔。大部分的碳通过岛弧火山作用以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形式输出进入大气圈,但仍然存在一定量的碳以超高压矿物(如金刚石,菱镁矿)的形式运输 ...

  • 2023年中国首届风云降水星科学应用研讨会在合肥顺利召开

    新闻动态 / 2023年08月08日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干旱、致灾暴雨、森林火灾等一系列与地球气候系统水循环相关的气象灾害,提高对全球风暴内部降水三维结构的探测水平,我国于2023年4月16日成功发射了中国首颗“风云降水星”,可以对全球南北纬50度以内区域发生的降水进行三维结构的扫描探测。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一个国家独立完成的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前两颗均有由美、日联合研制完成),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深入发掘风云降水星的科学应用价值,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许健民气象卫星创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风云降水星科学应用研讨会于2023年7月5至6日在合肥顺利召开。会议得到了学术界和国家及省级业务单位的高度重视,来自全国的七十多名专家学者赴合肥研讨风云降水卫星的科学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教授代表学校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致以诚挚的欢迎。他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面向未来,中国科大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现有学科优势,围绕国产卫星灾害预测预警的关键技术研发不断开拓进取,为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持续贡献科大力量。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 ...

  • 2023夏·地球探索与野外考察III(长白山线路)顺利结束

    新闻动态 / 2023年08月03日

    疫情之后,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所有外场实验实习课程均按计划开展。《地球探索与野外考察3》是我院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的野外实习课程,自地球内部到大气至日地空间全方位的地球探索与野外考察。为给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了解大气科学的机会,我院大气科学专业部分老师带领对大气科学感兴趣的22级同学们于7月26—31日进行野外考察。25日老师和同学们集体从学校出发,乘坐飞机和大巴到达26日的实习地点—吉林省通化市金川镇。26日上午,我们在周鑫老师的指导下在大龙湾进行古气候湖泥采样和水质测量。大龙湾是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七个龙湾中面积最大的一个龙湾,属于低平火山口湖,其湖泊底部的湖泥是古气候方面研究的重要对象。下午我们去参观了吊水壶、三角龙湾和花海,飞流直下的瀑布、清澈见底的湖水和姹紫嫣红的花朵无不体现这里宜人的生态环境。27日一早乘车前往长白山。午饭后稍作休息,我们便出发前往池北区气象局。依次了解气象局基本任务、参观室外观测场仪器设备、搭建便携式气象站和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杨站长的讲解通俗易懂,让同学们对气象局的工作和基本观测仪器及其原理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同学们在袁仁民老师和韩於利老师的指导下组装便携式气象 ...

  • 穿越上古!中国科大团队揭示地球地幔演化谜团

    新闻动态 / 2023年07月28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邓正宾特任教授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成功实现了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刻画了地球形成早期到现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是呈阶段性演变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模式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状态。相关研究成果以“Earth’s evolving geodynamic regime recorded by titanium isotopes”为题于北京时间7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地球自外向内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幔在660公里处存在地震波速的不连续界面,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圈层。在地球地质历史中,上、下地幔的物质交换会影响元素在地壳和地幔中的分配,对于理解类地行星的动力学和热演化十分重要。地球化学研究中发现现代深部地幔保留了地球形成早期的稀有气体或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记录,意味着下地幔存在原始物质的储库;但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发现俯冲板片可进入下地幔;意味着现今上、下地幔存在大量物质交换,现有交换速率下地球早期形成的储库应难以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得到保留,与地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