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官网中文 / ENGLISH返回首页
中间层顶(mesopause)位于中间层顶部和低热层底部,一般距离海平面90千米高度附近。中间层顶是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地方,同时受纬度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中间层顶的温度变化很大,比如高纬夏季中间层顶的温度可以低至130 K以下。由于其特殊的物理环境,在中间层顶处经常观测到各种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极区中间层云以及其它特殊光化学物理现象等。同时中间层顶也存在着复杂的大气动力学现象,是中高层大气研究的热点区域。中间层顶大气...
Ba同位素是新近发展的金属稳定同位素体系,具有示踪古海洋生物生产力的潜力。现代海洋中海水的Ba同位素组成分布主要受到生物生产力水平的控制,但是在整个地质历史上海洋在绝大多数时期主要以缺氧状态为主,而缺氧环境下Ba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则与氧化环境下截然不同。因此,直接利用Ba同位素示踪古海洋生物生产力水平可能存在问题。埃迪卡拉纪是地球演化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见证了全球性冰川事件之后气温的迅速回暖,大气和海洋氧...
经地球化学学科推荐和地球科学部评审,沈延安课题组关于奥陶纪末生命灭绝机制的研究入选国家基金委2020年度代表性资助优秀成果。根据有关规定,学部的每个学科遴选出年度优秀成果一项。 项目简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721002、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41520104007)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团队以高精度硫同位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发现在奥陶纪末生命灭绝事件过程中硫同位素产生了非质量分馏,提...
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陆高鹏教授研究团队多年来通过将高灵敏度低频磁场传感器应用于人工引雷测量,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近日,陆高鹏教授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樊艳峰博士在国际地学著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IF=4.58)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ing radio frequency magneticradiation of initial upward leader in triggered lightning with interferom...
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朱仁斌课题组与尹雪斌课题组合作,在南极苔原土壤硒挥发与硒形态转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Selenium volatilization from tundra soils inmaritime Antarctica”为题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顶级刊物《EnvironmentInternational》(IF=7.577)。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植物的有益元素,对生态系统营养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硒的甲基化/挥发是环境中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大...
花岗岩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花岗岩成因对于理解陆壳的形成与生长以及中酸性岩浆的喷发具有重要意义。花岗岩本身虽然矿物组成类型相对简单,但是其化学成分可以显示明显的多样性。分离结晶被认为是导致花岗岩成分变化最重要的机制,不过在粘稠的花岗质岩浆中如何实现晶体与残余熔体分离,并最终产生高分异花岗岩仍然存在争议。近年来,从部分结晶的中酸性岩浆中提取填隙熔体的晶粥体演化模型被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陆全明、王荣生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卢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欧美科研机构,在地球磁尾磁场重联触发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结合MMS卫星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发现了地球磁尾磁场重联由电子动力学触发的证据。相关结果10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磁场重联是等离子体中的一种基本物理过程。该过程中,磁能会爆发式地释放、转化为等离子体的...
中国科大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朱仁斌课题组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obert C. Rhew课题组合作,在南极苔原卤甲烷产生与消耗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Methyl Chloride and Methyl Bromide 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 in Coastal Antarctic Tundra Soils Subject to Sea AnimalActivities”为题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著名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氯甲烷(CH3Cl)和溴甲烷(CH3...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教学行政楼
电话:
0551-63601848
邮箱:
essadmin@ustc.edu.cn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2528号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