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官网中文 / ENGLISH返回首页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被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所包围,是地球上构造背景最复杂、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岩石圈速度结构是了解中国大陆地下构造及其动力学演化的重要基础,也为认识地震与其它地质灾害及防震减灾提供关键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张海江教授团队采用先进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质量的中国大陆数字化地震台网(1294个台站)记...
美国时间12月11日,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毛竹教授获得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矿物岩石Early Career Award。该奖每年从全球遴选一名在获得博士学位(最终学位)10年内的青年科学家,以表彰其在岩石和矿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贡献。这也是该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来自中国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毛竹教授主要从事利用实验手段研究地球深内部的物质性质。研究结果与地震学观测和地球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用以确定地幔与地核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理解物...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孙立广-谢周清研究小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事件。该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杨文卿博士。图1 科学通报封面 (人文学院王国燕 设计)研究组对广东省南澳岛进...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沈延安教授团队在研究全球寒武纪三叶虫灭绝事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者们系统测定了我国华南典型剖面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发现了寒武纪海洋浅水和深水存在明显的同位素组成差异,揭示了寒武纪海洋与现代海洋化学结构组成的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寒武纪海洋缺氧是当时全球三叶虫灭绝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8年6月出版的国际权威地球科学期刊 —“地质学”(Geology)上。距今约4....
2018年6月11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新闻网站EOS在网站首页作为研究亮点报道了一项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Research Spotlight)。该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综合使用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和地质学证据支持海南地幔热柱热点轨迹的存在,从而进一步支持海南岛火山是由地球深部起源的地幔热柱所形成的。当地表的活动板块从一个来自地幔深部的热柱上方滑过,连续喷发的火...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宜居星球,也是唯一同时拥有陆壳和洋壳的类地行星。洋壳和陆壳的形成对于地球的演化和承载生命至关重要。作为地表流体和深部固体地球相互交换的关键界面,洋壳及陆壳可以通过俯冲再循环不断改造着深部地球的组成,它们对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理解洋壳和陆壳的成分及演化是地球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问题。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是近十年来国际上发展快速的新兴方向,为示踪地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姜哲教授在应用卫星观测数据和模式模拟研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大气科学专业姜哲教授为首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美国氮氧化物排放下降速度自2011年以来大幅减缓,这与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氮氧化物排放持续快速下降的结论相矛盾。这一研究工作还证明了美国的空气质量变化主要由美国本土污染物排放变化所主导,并间接表明中国近年来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取得成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8...
近日,我院刘诚教授、谢周清教授团队在大气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的观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大气环境权威刊物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该研究旨在基于船载边界层大气成分二维高光谱扫描仪和双波长弹性散射偏振激光雷达的长江航测实验,探测中国东部地区冬季对流层痕量气体和气溶胶的时空分布和区域输送特征,这是目前国内首次使用船载移动观测平台来遥感探测大区域...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教学行政楼
电话:
0551-63601848
邮箱:
essadmin@ustc.edu.cn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2528号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