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 苏鲁造山带发现37亿年岩浆锆石

    科研成果 / 2019年11月18日

    最近,我校郑永飞院士团队陈伊翔特任教授研究组在苏鲁造山带发现了约37亿年的古老岩浆锆石,并通过地球化学组成制约了形成锆石的地质环境特征。这暗示了扬子克拉通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早太古宙基底,为研究扬子克拉通早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认识。这项成果最近已发表在国际前寒武纪领域顶级期刊PrecambrianResearch上(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 ...

  • 郑永飞院士团队在利用Fe同位素示踪俯冲带深部流体性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科研成果 / 2019年09月30日

    近日,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郑永飞院士团队陈伊翔特任教授在俯冲带深部流体中Fe的迁移行为和氧化还原性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已发表在9月28日出版的地球化学领域顶尖期刊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上。论文第一作者为陈伊翔特任教授,陈伊翔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永胜副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板块构造和俯冲带的存在是地球区别… ...

  • GCA: 大陆俯冲带大规模的变质流体活动

    科研成果 / 2019年09月24日

    俯冲带中的流体活动是板块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引起矿物反应,诱导岩石体系发生熔融,催化变质反应进行,此外俯冲板块内部存在的流体活动,可以引起元素和同位素变化,对造山带的构造热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物质再循环等具有重要影响。传统观点认为,相比于由蚀变的洋壳玄武岩及其上覆沉积物所构成的大洋俯冲带,由古老结晶基底及上覆沉积物组成的大陆地壳,相对缺水,且俯冲速度较快,因此… ...

  • 中国科大噪声成像研究揭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动力学背景

    科研成果 / 2019年08月29日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中下扬子板块北缘,沿长江断裂附近分布。目前在该地区已发现200余处矿床点,主要集中于七个矿集区,从西至东分别是: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高分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可为该地区成岩成矿机制、矿藏预测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提供参考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姚华建教授团队利用长江… ...

  • 全球中间层顶大气密度的地基探测取得重要进展

    科研成果 / 2019年06月11日

    中间层顶(mesopause)位于中间层大气顶部和低热层大气底部,一般距离海平面90千米高度左右,是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地方。中间层顶高度和温度范围变化较大,主要与纬度和季节等因素相关,如在极区夏季中间层顶高度可下降至80千米左右,大气温度可低至130K。因此,中间层顶区域存在一些特殊的光化学及物理现象,如夜光云、极区中间层顶夏季回波等;同时中间层顶也存在着复杂的大气动力学现象,使得该区域一直… ...

  • 中国科大在企鹅栖息地格局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科研成果 / 2019年05月14日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谢周清-孙立广课题组在大气环流驱动企鹅栖息地格局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nhancedwesterliesdrovepenguinmovementat1000yrBPonArdleyIsland,westAntarcticPeninsula”(过去一千年阿德雷岛西部企鹅东迁与西风加强)为题,发表在地学… ...

  • 日地物理研究团队揭示太阳暗条中的双层磁场结构

    科研成果 / 2019年05月05日

    近日,日地物理研究团队在天体物理顶级期刊AstrophysicalJournal(ApJ)上发表的论文“Double-deckerFilamentConfigurationRevealedbyMassMotions”得到美国天文学会(AAS)研究亮点网站(AASNova)的关注,刊发了以“ExploringFilamentsontheSun”为题的专题报道。… ...

  • 高精度莫霍面深度成像结果揭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空间非均匀性

    科研成果 / 2019年04月08日

    2019年3月25日,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期刊《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olidEarth》正式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姚华建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凌教授,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MohoDepthVariationsFromReceiverF… ...

  • 先进地震成像方法获得大洋俯冲板片的高分辨形态

    科研成果 / 2019年03月25日

    2019年3月21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中科大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张海江教授研究组以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RobertMyhill博士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SlabmorphologyanddeformationbeneathIzu-Bonin》。该研究利用先进的地震成像算法,即远震双差地震成像,确定了伊豆-小笠原… ...

  • 中国科大揭示日冕物质抛射初发过程的物理机制

    科研成果 / 2019年03月08日

    我校日地物理研究团队在太阳爆发活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MassEjection;简称CME)初发过程的物理机制,相关成果以“TheBirthofACoronalMassEjection”为题于3月6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旗下子刊《ScienceAdvances》。CME与太阳耀斑紧密联系,是太阳系尺度最大、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