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的Si同位素数据揭示了俯冲带弧前流体硅质的来源
科研成果 / 2020年04月23日
近期,中国科技大学黄方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研究员合作,选择来自全球品质最好的缅甸翡翠,综合运用矿物学和Si同位素来制约俯冲带弧前流体中Si同位素组成及Si质来源。 该研究显示俯冲带流体不仅有较高的Si含量,Si同位素也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其中硅质岩对俯冲带流体Si同位素组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该研究成果发于国际矿物学和岩石学知名期刊Cont… ...
科研成果 / 2020年04月23日
近期,中国科技大学黄方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研究员合作,选择来自全球品质最好的缅甸翡翠,综合运用矿物学和Si同位素来制约俯冲带弧前流体中Si同位素组成及Si质来源。 该研究显示俯冲带流体不仅有较高的Si含量,Si同位素也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其中硅质岩对俯冲带流体Si同位素组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该研究成果发于国际矿物学和岩石学知名期刊Cont… ...
科研成果 / 2020年03月10日
近日,我院赵纯教授带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环境数值模拟实验室利用中国科大版本的WRF-Chem模式对华东地区近地面PM2.5日变化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揭示了边界层混合对模拟华东地区近地面PM2.5浓度日变化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以“Modeling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 over East China with W… ...
科研成果 / 2020年02月18日
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研究对于认识地震成因机制十分重要。近期,我院姚华建教授课题组利用地震学反投影方法和有限断层反演方法对2019年5月26日发生在秘鲁北部的8级中源地震进行了研究,发现本次地震的破裂过程与俯冲板片的形态密切相关,俯冲板片的非均匀形态可能控制了地震破裂的发展。本研究以“Rupture Process of the 26 May 2019 Mw 8.0 North… ...
科研成果 / 2020年02月15日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李陶教授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空间天气团队的吴兆朋博士后(2018年博士毕业于李陶教授课题组)、李静博士后(2018年博士毕业于李陶教授课题组)、崔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张曦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Dust Tides and Rapid Meridional Motions in th… ...
科研成果 / 2020年01月15日
近日,中国科大郑永飞院士团队陈伊翔特任教授研究组在俯冲带流体活动和流体性质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通过对欧洲奥地利和匈牙利东阿尔卑斯造山带高压流体交代岩石的地球化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俯冲带深部同时存在两种性质差异巨大的交代流体:(1) d26Mg值异常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的含碳酸盐沉积物来源流体;(2) d26Mg值异常高、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滑石蛇纹岩来源流体。这些结果对于理解碳… ...
科研成果 / 2020年01月09日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与孙道远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员合作,发现俯冲至下地幔的洋壳物质具有明显不同于周围地幔的波速和密度,且波速和密度异常依赖于深度,能够很好地解释地震学观测到的下地幔小尺度散射体和大尺度高速异常体,表明俯冲洋壳是地球深部物质不均一性的重要来源。该研究以“Velocity and density ch… ...
科研成果 / 2019年12月10日
地空学院中高层大气研究团队在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中性大气、电离成分和低层大气雷暴活动耦合中的物理机制,相关成果以“The Intensification of Metallic Layered Phenomena Above Thunderstorms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Atmospheric Tides”为题于11月… ...
科研成果 / 2019年12月09日
斑岩铜矿系统贡献了全球~75%的铜,~50%的钼,和~20%的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般认为斑岩铜矿的金属主要来源于深度在5-15 km的岩浆房所出溶的含矿流体,这些流体以斑岩体作为通道向上迁移和富集,最终在斑岩体内形成斑岩型矿床,并通过与碳酸盐围岩反应形成矽卡岩型矿床。铁是斑岩铜矿系统中热液流体和金属矿物的重要组成元素,所以理论上铁同位素对示踪斑岩系统铁的来源以及热液成矿过程有巨… ...
科研成果 / 2019年11月27日
近日,我院大气科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王怿璞(第一作者)和李锐教授(通讯作者)及合作者在遥感领域国际知名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简称RSE)发表了题为“A Three-source Satellite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All-sky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using Combin… ...
科研成果 / 2019年11月20日
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形成于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和原始地球在45亿年前发生的大碰撞。碰撞后的物质飞溅到太空,在月球轨道聚集增生,形成炙热熔融的月球岩浆洋,之后从中分异出月核、月幔和月壳的结构。大碰撞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地月系统的行星环境和化学组成,是地月系统经历的最重要行星事件。一般认为,大碰撞时的挥发作用会改变月球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但是对于月球圈层分异、特别是月核形成过程还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