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交流  学术报告

大气科学前沿论坛 第七十四期

报告地点: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509会议室

报告时间:2025年9月6日 9:00

报告人:张雪琳 教授, 梅硕俊 副教授, 莫梓伟 副教授, 杜亚星 副教授

报告人简介:

杭建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青年基金 A 类(杰青)项目获得者。 张雪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优秀学者,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近自2020年加入中山大学以来,共主持科研项目10项,其中包括3项国家级项目(海外优青1项、面上项目2项)。 梅硕俊,副教授,于 2022 年加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此前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他于 2019~2022 年在新加坡“未来韧性系统”实验室工作。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3 项。 莫梓伟,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等。 杜亚星,现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并担任未来地球全球秘书中心科学理事。

报告题目: /

报告内容简介

报告题目:当前城市微气候评估在未来变化气候中的有效性:以香港为例 

报告摘要(张雪琳  教授

候变化正在显著改变城市气象条件,从而导致未来微气候评估结果与现状存在差异。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评估气候变化对香港荃湾城区风–热微气候的影响,重点包括城市通风评估(AVA)与室外热舒适性分析。我们利用19812020年历史气象观测数据,以及44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在三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585)下20252100年的预测数据,构建了当前与未来的气候情景。结果显示,在主导风向上,未来风速的幅值与出现频率均有所增加。因此,AVA所定义的可接受风速区(>1.5 m/s)与满意风速区(1.01.5 m/s)面积预计将扩大,表明研究区域的城市通风条件较现状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将导致城市气温显著升高:近期未来(20252062年)升温幅度为1.01.4°C,远期未来(20632100年)为1.53.6°C。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夜间至清晨时段的热应激将明显增强;在最严重的SSP585情景下,远期未来研究区域将出现大范围极端热应激,导致严重的室外热不适。


报告题目:GUST1.0: A GPU-accelerated 3D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 Model

报告摘要(梅硕俊  副教授):

GPU加速计算正成为突破城市微气候模拟效率瓶颈的重要技术。本研究开发的GUST模型充分利用GPU并行架构,实现了表面温度模拟效率数百倍的大幅提升。该模型通过GPU加速的蒙特卡洛光线追踪精确模拟三维城市辐射交换,并耦合一维热传导过程。基于SOMUCH平台实测数据的验证表明,GUST能准确再现复杂街谷中的温度分布,尤其揭示了长波辐射与热储存的主导作用。尽管GPU模拟面临显存限制和算法适配挑战,本研究证实了其在大型城市环境模拟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报告题目:基于CFD与机器学习的城市低空大气流场研究

报告摘要(莫梓伟  副教授):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使得大气边界层的流动特性、风场和湍流变得更为复杂,对低空飞行器,尤其是小型无人机在城市环境的飞行安全造成重要威胁。因此,开展高密度城区的风场和湍流精细化模拟与预测研究,对于保障低空飞行器安全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开展典型城区的高分辨率模拟,获得了多风向、多高度条件下的风场和湍流特征;然后结合降阶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利用稀疏点数据对低空大气流场进行快速重建;最后通过风速、湍流强度等指标,构建了低空飞行风险的二维分级方法,并综合考虑距离、能耗等因素,提出优化的飞行路径。本研究旨在为低空经济场景下的智能调度、风险防控以及飞行器的自主导航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方法。


报告题目:基于大涡模拟的城市气候和污染物扩散精细化研究

报告摘要(杜亚星  副教授):

街区尺度城市气象的高时空异质性,主要源于中尺度环流与微尺度强迫之间的强烈耦合作用,以及非均匀下垫面的复杂组合。传统的中尺度或微尺度模型难以全面捕捉此类复合气象效应。为此,本报告提出一种融合中尺度–微尺度数值模拟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集成研究方法,旨在获取高分辨率城市地表参数,并在中尺度气象背景中精确还原细尺度的微气候动力过程。该方法已应用于城市湍流、热环境与污染物扩散的精细化模拟实践中,显著增强了对城市形态、新区开发与蓝绿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影响微气候机制的理解,从而为面向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