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发布日期:2018-12-28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07年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是国家科技部首批批准的1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之一。作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共同管理。

蒙城野外站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小涧镇黄柏山麓,占地9330平方米,海拔高程54m,属国家基本台站,台基为震旦纪砂岩。野外站下设两个中心和六个实验研究室,拥有宽频地震仪、地震数据分析仪、高空钠层探测激光雷达系统、多普勒激光雷达运载平台、450mm望远镜及扫描系统、光学分系统——激光雷达系统、闪电定位、气辉成像等多种先进仪器。在优质地理条件和精密仪器的保证下,野外站具备对皖北地区100公里内的1.0级以上、东部地区4级以上、西部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能力。野外站已开展测震、电磁、形变、流体、太阳物理、磁层物理等30多个地球物理观测工作,并承担了GPS、重力等10多个野外观测项目。

野外站产出的各类资料不仅服务于地震系统,还服务于安徽及邻近省市的高校和科研部门。野外站通过监测郯庐断裂带以及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个重要构造边界的运动,长期积累地电、地磁、形变和重力等观测资料,为研究中国这两大构造边界演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安徽及邻近省份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通过监测中高空大气层中的物理过程,实现对固体地球、大气层、磁层等整体的综合性观测;使用得到的可靠地磁观测和太阳物理、磁层物理资料,研究磁暴的早期预警问题,探讨空间物理过程对 GPS 测量的影响,以及大气运动对于甚宽频带地震仪的影响。为推进地震数据共享服务,野外站还构建了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方便数据资料的共享。

蒙城野外观测研究站的建成对于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公共安全、国土规划、环境保护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例如,可以推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地球化学、地球动力研究;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断层的探测,获得该区域高精度三维地震构造模型,可以确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