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地点:东区五教5306
报告时间:星期一,2019-11-25 14:00 - 16:00
报告人:陆高鹏
报告人简介:
陆高鹏,男,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矿业技术学院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3年7月引进到国内工作。主要研究兴趣是闪电在中高层中的电磁效应及其对临近空间安全的影响。已发表SCI(E)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 (或通讯)作者论文近30篇。研究成果多发表在地学高水平期刊上(Nature-Geophysics,Geophys. Res. Lett.和J. Geopys. Res.等),两次被美国地球物理协会会刊(EOS)选为研究亮点,并多次被媒体报道,总引用次数1200余次。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上做口头报告,担任美国地球物理年会(AGU)分会场组织者。被多次邀请为Geophys. Res. Lett.,Scientific Report, J. Geopys. Res.和 Atmospheric Research等刊物审稿,并为NASA和欧洲科学研究组织评审基金。
报告题目:为什么海洋中的雷暴产生了如此多的超强闪电?
对流层中产生较强对地电荷传输的闪电回击可以导致雷暴上空中层大气介质击穿进而形成烟火状的瞬态放电和发光现象,说明对流层雷暴同中高层大气之间存在频繁的瞬态电磁耦合。在过去二十年中,基于全球广泛地基观测的观测表明,在大陆地区记录到的这些现象绝大多数(超过99%)由正极性的地闪放电产生。基于中国台湾“福卫二号”卫星上搭载的高空闪电成像仪(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ISUAL)从2004到2015年12年期间获得的临边观测数据分析则表明,在北美地区附近观测到的395例红色精灵中,有大约18%的事件由负极性地闪产生,且主要(>80%)是热带地区的海洋性雷暴。针对另外一种类似的瞬态发光现象“光晕”的分析则表明更高比例(~75%)由海岸/海洋性雷暴产生的负极性母体闪电,只不过多数负极性地闪因放电时间尺度较短而未能产生红色精灵。对上述数据集的分析还表明正、负极性地闪产生中层大气介质击穿所需要的电荷矩阈值没有明显差异,证实了红色精灵和光晕均为对流层闪电导致的传统介质击穿现象。此外,我们首次报道了一次热带气旋系统(2016年“马修”飓风)上空观测到的多个红色精灵,却没有找到产生负极性红色精灵的证据。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地基实验观测和理论分析以解释为什么海洋中雷暴能够产生较为频繁的超强负极性地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