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人生中的每个选择——崔鑫博士谈科研心路与学术成长



  个人介绍:

  崔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地球物理,主要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地震震源特征。学术成果包括:1)利用无监督聚类和监督学习方法,实现火山地震实时分类;2)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全球深浅地震破裂特征,揭示地球刚度对地震震源特征的关键控制作用;3)通过无监督聚类、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前震行为,并评估前震在地震预测与预报中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Geoscie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等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获得包括2022年及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生项目资,2023年美国地球物理年会优秀学生报告等奖项。

  一、建立从“观测”到“本质”的连结

  当谈及科研过程中的核心挑战时,崔鑫直言“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观测结果与物理意义建立联系”。他回忆道:“观测现象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在于理解背后的物理机制。比如,当数据与经典理论模型不符时,我们需要从更早的文献中寻找线索。”

  崔鑫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球物理学家留下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这些看似“过时”的文献反而可能成为关键突破口。“他们的推导更注重物理本质。我们有时候需要从这些成果中提炼出普适性规律,以解释现代观测结果。” 

  对于与主流观点冲突的结果,崔鑫起初也感到焦虑:“我曾担心是自己哪里错了,甚至怀疑数据处理方法存在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科学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数据足够扎实,与主流结论的差异反而可能是新发现的起点。能够在多番验证下提出新的物理模型,这才是科研的魅力。”

  二、从执行者到设计者的蜕变

  被问及已发表论文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时,崔鑫坦言:“它们的关联性较弱,这是因为科研初期的课题往往聚焦于课题组内的项目方向,但随着时间推移便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主线。”

  在完成前两个课题后,崔鑫开始主动探索研究方向。“我意识到,不同地震类型的震源物理差异是一个尚未系统研究的领域。”他以火山地震为例说明:“火山与常规地震存在差异,它往往与岩浆活动相关。两者的震源机制、能量释放模式甚至波形特征都截然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他逐渐构建起“震源物理分类研究”的框架,并将其延伸至第三篇论文。“

  崔鑫认为,这种转变离不开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独立思考。“导师提供方向,但细节需要自己填充。这个过程没有现成模板,只能不断试错。”他认为作为博士生应该尽早培养问题意识,即使课题是导师分配的,也要多问‘为什么’——为什么选这个方向?现有研究缺什么?我能补充什么?

  三、打破“完美主义”与拒绝“虚假忙碌”

  博士期间,崔鑫经历了较大的认知颠覆,其一便是对“完美主义”的摒弃。“我曾试图用理论模型完美解释所有观测数据,后来发现这根本不现实。”他提到,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具有高度复杂性,“数据噪声、仪器误差、环境干扰……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理论与观测的偏差。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不完美。”

  其二是对“拿来主义”的重视。“以前总想自己编程处理所有数据,后来发现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崔鑫提到,随着开源社区的成熟,“直接调用现有代码库效率更高”。一个成熟的程序包可能整合了十几位研究者的成果,他认为博士生应树立“资源整合意识”:“科研不是闭门造车,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

  面对长期压力,崔鑫直言“焦虑如影随形”。“尤其是博后申请阶段,失眠成了常态。”他的应对策略是“将压力正常化”:“读博本就是抗压测试,能坚持下来的人,未来面对学术圈的竞争会更有韧性。”他分享了自己的调节方式:每天设定数小时高效工作时间,专注于核心问题;剩余时间处理绘图、文献整理等低强度任务。“重要的是区分轻重缓急,避免陷入‘虚假忙碌’。”

  对于职业选择,崔鑫态度坦然:“如果科研让你长期痛苦,放弃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需求——有人追求学术理想,有人更适合其他领域。”他特别提到“博士生退出机制”的合理性:“国外硕士甚至博士转行很常见,国内也逐渐接受这种选择。人生是多元的,学术只是其中一条路。”

  最后,崔鑫对年轻科研者提出几点建议:

  1.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被任务牵着走,多思考现象背后的‘为什么’。”

  2.培养抗压心态:“接受焦虑的常态,但别让它吞噬你的生活。”

  3.让阅读文献成为常态:“多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直到看文章像看小说一样轻松。”

  4.善用技术工具:“从编程到文献管理,现代工具能解放大量精力,让你更专注于创新。”

  结语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但沿途的风景值得一生回味。在崔鑫看来,学术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磨砺。“当你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在压力中保持清醒,那些曾让你困惑的难题,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


  采访者&撰稿人:KF

  


上一篇:下一篇:
  •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教学行政楼

  • 电话:

    0551-63601848

  • 邮箱:

    essadmin@ustc.edu.cn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2528号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