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载科大逐科研梦,一路奋进书青春章



  顾俊同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三年级学生,导师为赵纯教授。他成绩优异,曾获2022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5年地空学院院长奖。目前主要专注于国产超算上的全球云解析模式优化及应用领域。

  在研究成果方面,顾俊同学表现卓越。他与团队合作,在国产超算上构建了天气-大气成分一体化的高效全球云解析模式。基于此模式,他深入开展中期台风预报研究、次季节尺度预报研究,揭示了该模式在台风轨迹预报、梅雨次季节预报的优越性。截至2025年3月,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2篇论文、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1篇论文,还合作参与了10篇SCI论文。此外,其交叉研究成果入选中国超算最佳应用、2023年度戈登贝尔气候建模奖候选名单。带着诸多好奇,我们与顾俊同学展开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一、踏上科研路:源于偶然,成于坚持

  走上科研道路并非是顾俊同学同学最初的既定选择,进入中国科大后,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逐渐感染着他,而导师赵纯教授的鼓励与支持,更是成为他坚定科研道路的关键动力,让他有勇气攻读博士学位,并决心毕业后继续投身科研领域。

  本科就读于地空学院的他,大一大二的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学习之路充满坎坷,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公式让他备受煎熬,自信心也一度受挫。直到遇到陶鑫老师讲授的电动力学,情况才有所改观。陶鑫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精心挑选的教材,让他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与自信。他逐渐沉浸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信心也慢慢恢复。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知识的掌握越发扎实,成绩显著提升。凭借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他还担任了这门课程的助教。这段宝贵的经历,让顾俊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让他深刻认识到优质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时光来到大三,按照本科生的学习规划,此时需要确定本科毕业方向并进入实验室学习。作为最后一届国防生,顾俊同学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相对受限,入学时便已确定为大气科学方向。分流时,他虽有转向其他专业的机会,但早早接受赵纯老师的科研指引后,已经坚定继续深入大气科学以及天气数值模拟的研究。逐渐深入了解大气科学和数值天气模拟的过程中,他被气象物理过程建模的复杂和巧妙、数值算法以及高性能计算求解问题的速度、以及探索天气系统的混沌本质深深吸引。大气科学作为应用物理学的分支,也是认识地球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科学,每次成功且高效的极端天气预测都让他备受鼓舞,而每次“失败”的模拟都会让他深入理解数值模拟和天气系统。每一次对大气奥秘的探索都让他沉醉其中。大气科学领域的挑战性与趣味性以及实用性,早已在他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促使他坚定地留在自己熟悉的大气科学领域,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学术天地里继续探索。

  在大气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顾俊同学从大三一直坚持到博士阶段,这背后离不开导师赵纯教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赵纯教授引领他接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积极与学校内、国内的优秀课题组开展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顾俊同学逐渐掌握了科研的节奏和方法。他深知,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时刻保持对研究进展的敏感性,如此才能不断激发出新的科研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二、科研探索路:技能积累、成果产出与团队协作

  大气科学研究与计算机超算技术紧密相连,而对于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往往没有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机会。顾俊同学建议学弟学妹们主动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不一定一开始就要选择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先导课其实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美国高校的相关课程,其中他特别推荐MIT的“the Missing Semester of Your CS Education”,这门课程对于入门和提升工具效率很有帮助。学习时,不要一味地先学理论再实践,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最好的方式是边动手做边学习,将所学知识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实现快速进步。顾俊同学自己掌握这些技能也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大四暑假,他跟着计算机学院课题组的同学前往超算中心试算,当时的他对超算领域一窍不通,只能在实践中摸索,边查资料边学习。幸运的是,计算机学院的学长们技术精湛且热情友善,给予了他很多帮助,让他得以快速成长。在研究生的前两年,他相当于接受了大气科学和并行计算的双重“教育”,付出了诸多努力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自身不断努力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能,还对先进计算技术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

  读博期间,顾俊同学在科研成果上收获颇丰,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一区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他认为,能够保持高频率投稿,得益于长期的积累。从大三接触科研开始,他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暑假在超算中心试算、跑实验、传输数据,为科研工作默默积累经验。而高质量的论文产出,则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引领,顾俊同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对科研的思考、兴趣点以及对研究可行性的分析,借助国内先进的超算资源和丰富的算力,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模拟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投稿过程中,回复审稿人意见是一项重要且繁琐的工作,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但顾俊同学始终认真对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字逐句研读审稿人的意见,对于每一条建议都深入思考,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因为他明白,审稿人的意见中往往蕴含着有价值的建议,能够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指明方向,带来新的研究思路。

  顾俊同学的研究工作涉及跨学科团队合作,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崂山实验室和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充分发挥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跨学科团队合作方面,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经验。他认为,在团队中要积极主动地多干活、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个人友谊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还能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帮助。他还提到,在如今交叉项目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良好的人品和幽默感会让自己在团队中更加受欢迎,受益良多。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说话,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科研项目的推进贡献更多力量。

  三、平衡科研生活:应对压力、师生沟通与未来规划

  读博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顾俊同学也不例外。他坦言,自己的博士生涯在世俗意义上并没有太多时间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期间,他虽然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绩,收获了知识和成长,但也放弃和失去了很多,这一切都源于个人的选择和取舍。面对科研压力,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缓解方式,比如玩游戏、观看比赛以及欣赏演出等。他曾多次前往现场观看电竞比赛,还飞往远赴新加坡观看ColdPlay的演唱会。然而,这样完全放松的时间非常有限,大概一年多才有一到两周。他强调,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方式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博士生涯,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他也明白,人生没有回头路,只能珍惜当下。

  在与导师的沟通交流方面,顾俊同学有着自己的心得和建议。他认为,学生和导师的类型各不相同,对于有科研志向的导师来说,聪明且勤奋、能够踏实完成科研任务的学生往往更受青睐,甚至在一些小事情上,导师可能会对这类学生更加包容。在与导师相处时,首先要始终保持对导师的尊敬;对于导师交代的任务,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并及时向导师反馈进展情况;建议一到两周与导师进行一次面谈,主动汇报科研进展,同时积极寻求导师的帮助和指导,解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在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向导师提出一些合理的需求,比如争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还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或者申请更换更好的办公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他强调,虽然具体的沟通方式会因导师而异,但保持职业化的工作作风是与导师良好沟通的基础,这样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高效的师生关系。

  如今,顾俊同学即将博士毕业。他在规划未来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幸运的是,导师赵纯教授一直给予他支持和鼓励,让他有足够的底气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现阶段,他不再过多地纠结未来的长远规划,而是专注于当下,按照自己的科研兴趣,踏踏实实地写文章、做研究,努力推动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采访的最后,顾俊同学对学弟学妹们送上了真挚的寄语,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科大的美好祝愿。也祝愿师弟师妹们未来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在求学和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和惆怅。他深情地表示,中国科大是他生活了九年的地方,在这里他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知识和成长。他衷心祝愿中国科大能够始终坚守初心,以学生为本,在世界科研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再创辉煌! 




上一篇:下一篇:
  •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教学行政楼

  • 电话:

    0551-63601848

  • 邮箱:

    essadmin@ustc.edu.cn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2528号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