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交流  学术报告

中科大地球与行星物理学术报告通知-胡佳顺

报告地点:线下第五教学楼5101

报告时间:2025年5月9日(周五) 10:30-12:00

报告人:胡佳顺(南方科技大学)

报告人简介:

胡佳顺,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1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8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从事地球动力学,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定量刻画板块构造及其深部效应,包括板块运动、板块俯冲与碰撞、造山运动、克拉通演化等。近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Nature Geoscience (3),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AOGS Kamide Lecture(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

报告题目:俯冲带的跨尺度动力学过程——沉积物俯冲和矿物粒径演化的效应

报告内容简介

俯冲带是板块消亡的场所,各种地质过程在俯冲带交织和相互影响,其中不乏一些过程具备明显的跨尺度效应。在本报告中,我将从我们近几年的研究出发,简要探讨沉积物俯冲和矿物粒径演化对俯冲带动力学演化的跨尺度效应。众所周知,沉积物是风化剥蚀的产物,与大规模构造作用具有显著不同的时空尺度。然而我们在安第斯和冈底斯的研究表明,俯冲沉积物可以通过润滑俯冲界面,对板块俯冲速率以及上覆板块造山运动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矿物粒径演化作为微观尺度的过程,可以控制地幔的大规模变形行为。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我们发现矿物粒径演化可以显著影响俯冲板片与地幔过渡带的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的板片撕裂与堆叠现象,还能解释俯冲板片在660km1000km深度的滞留。这些结果表明地质学过程具有强烈的跨尺度效应,强调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