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万里赴疆探新知 实地考察助成长——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西北野外教学实习活动

发布日期:2023-09-19

202386日,报名参加《地球探索与野外考察Ⅲ》的学生们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教师耿雷、刘晓东老师等带领下, 前往新疆开展为期8天的野外教学实习活动。


参观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87日上午,同学们前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到来的同学和老师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生地所的周晓兵处长向师生们详细的介绍了研究所的情况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据周主任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77日,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新疆生地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创新干旱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干旱区生态学与干旱区地理学领域,围绕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随后,便是由雷加强所长为同学和老师们讲解塔克拉玛干沙漠。雷所长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详细介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处的地区,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历代探索塔克拉马干沙漠的开拓者。同学们了解了提出“丝绸之路”的李希霍芬,三入新疆发现楼兰古城的斯文赫定和我们中国自己的探险家黄文弼、陈宗器。在会上同学们积极提问,围绕沙
漠的形成演变以及塔克拉马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等发出提问。同学们收获颇多。

 

  雷所长介绍完后,研究所的李小双研究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沙漠苔藓的介绍,神奇的遇水三秒复活,哪怕近乎完全的脱水,还能“死而复生”的苔藓极大的吸引了师生们的兴趣,纷纷提出问题,李教授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参观新疆自然博物馆

87日下午,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新疆自然博物馆。

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先观看了一部关于新疆的宣传片,美丽富饶的绿洲、千变万化的移动沙漠、热闹喧嚣的集市,向师生们展示了神秘美丽的新疆。随后,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认识了意义重大的沙漠通路,神奇实用的坎儿井,远古的生物化石,新疆特有的动植物等等。师生们对于新疆的了解更进了一步。

“冰川活化石”天山一号冰川

随后两天,88日到9日,同学和老师们驱车前往天山一号冰川观测站。

西北院的冰川站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副站长王飞腾举行了一场欢迎仪式,同时进行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科院天山站实习基地的揭牌仪式。8日前往冰川简单考察一趟,因下雨便决定第二日在登上冰川。



   9日,备好装备,天气晴朗,同学和老师们在牟建新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天山一号冰川。到达冰川,牟老师先是带同学们参观了冰川底下研究院安置的观测设备,测量水温,检测风速、风向,监测降水降雪量。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各个仪器的功能

   之后便是进行颇有难度的爬冰川了,在牟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先是越过一堆乱石小丘。道路陡峭,脚下的石头也摇晃不定,时不时还有石块被踩掉落。同学老师们互相搀扶,互相鼓励,最后成功到达冰川冰面。

沿着冰川冰面慢慢向上继续前进,牟老师边走边和同学们讲解天山一号冰川,1号冰川形成于第三冰川纪,距今已有480万年的历史了。这里冰川冲积地貌非常明显,对于进行地质科学考察者,可以从这里探察乌鲁木齐河亿万年间发育的过程。其中目前观测站的主要任务是观测一号冰川退缩问题。由于气候的不断变暖,1号冰川一直处于后退状态,在19622006年的40多年里,其面积减少了0.27平方公里,并呈加速减少的趋势。研究人员也在研究并施行减缓冰川退缩的措施。牟老师也寄希望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多关注冰川,思考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冰川。

同学们也都意识到保护冰川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冰川更加好奇。同学和老师们更加努力的向上爬去,但最终也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前行到一半便返回了。


新疆荒漠生态系统


810日,同学和老师们便前往了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田长彦站长代表全站的研究人员向师生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在召开的欢迎会上,田站长向同学们介绍了阜康站,阜康站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的阜北农场,阜康站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属222团(阜北农场),站部距乌鲁木齐86公里。也介绍了研究方向:以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和有效管理,为干旱区资源优化配置和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有效途径方面的综合研究。在会上,田站长对学生们表达了殷切的关心,同时也鼓励同学们不怕艰苦,坚持从事科研工作。

随后,进行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阜康站的实习基地签约仪式。

在徐贵青研究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前往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滚烫的沙子上生长着梭梭,白梭梭,骆驼刺等抗逆强的植物。

同学们也是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沙漠中顽强生存的植物,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感到佩服。同学们也深知想改造沙漠中的荒漠生态绝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不断努力。

新疆吐鲁番博物馆和沙漠植物园

811日上午,师生们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博物馆,馆中陈列着许多文物,以及出土的干尸等等,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扑面而来的气息。

下午,前往沙漠植物园,康晓姗博士在会上向同学们介绍了植物园的大致布局以及历史,带同学们参观了植物园陈列馆。

随后,一同去探秘了神奇的坎儿井,深入坎儿井地下,凉爽的气息和渠道中流出的清凉溪水,让人不想回到地面。

出了坎儿井,便是世界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园内设有荒漠植物引种繁育区、沙漠植物分类标本园、柽柳专类园、荒漠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荒漠野生观赏植物园等8大园区。通过野外引种、繁育培植,植物园里的物种逐渐丰富。目前,植物园里生长着500多种耐盐、耐旱的荒漠植物,为防风治沙工作提供了支持。

同学们在康博士的带领下,站上了园区中央的瞭望塔,一睹了植物园的全貌。


中国海拔最低湖——艾丁湖


812日,乘车前去中国海拔最低湖——艾丁湖。

学习到了艾丁湖不同于其它湖泊的知识,是湖面上满目的盐壳。现在,它的外圈是湖积平原,地表是坚硬的盐地,中间一圈是盐沼泽,下面是淤泥,除了冬天,人很难走进去。因为地处盆地最低点,当天风非常大,吹的人都快站不住脚。当地虽然年降雨量十分少,但很幸运的是,同学们参观时天空断断续续的飘下些许雨滴,气温也凉爽起来。

当地也有一句俗话,“来到艾丁湖,自此人生无低点”。是的,在这也希望同学和老师们都可以放平心态,无论什么挫折困难,都不再会是人生最低谷了。


探秘天山大峡谷


813日,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了天山大峡谷。天山大峡谷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南郊,南山板房沟乡,距乌鲁木齐市48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4-6℃,地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托里乡、水西沟镇,范围涉及照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部分。

师生们乘车先后前往天鹅湖、乔亚草场、照壁山等等。清澈平滑的天鹅湖犹如情人的眼泪,倒映出天山的雄伟和广阔。一望无垠的天然草场,随处可见土拨鼠的窝穴,人们骑在马背上缓步在这天地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为了探测天山大峡谷深处的秘密,师生们徒步行走5公里,跨越照壁山,从峡谷中穿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随队的刘晓东老师边走边和同学讲解此处地貌形成原因,岩石组成,分析以前天山大峡谷的气候和自然形态。同学们不仅收获知识,更被美好清新的自然环境洗涤了心灵。

814日,师生们从乌鲁木齐返回合肥,本次野外考察教学实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一路上同学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自然景观。相聚不易,离别不舍,同学们纷纷表示不枉此行。新疆再见,可我们不说再见,因为我们定会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