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交流  学术报告

中科大地球与行星物理学术报告通知-许效华

报告地点:教学行政楼 706 会议室

报告时间:2023-06-2 从 15:00 到 16:30

报告人:许效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人简介:

许效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专业特任教授,2012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获得地球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博士后,此后前往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任副研究员,并于2022年归国工作。主要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手段观测并模拟地壳应力应变累积过程,地震与断层活动,以及由岩浆活动,地下资源开采等导致的地表形变与动力学过程,同时致力于开发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方法。在Science,GRL,EPS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是开源InSAR数据处理软件GMTSAR的核心开发者。

报告题目:空间大地测量下断层破碎带的研究与意义

报告内容简介

大地震的破裂过程,往往伴随着对周围岩层的破坏,从而在断层面的周围形成地震波速较低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作断层破碎带,而这一现象在走滑断层周围尤为显著。断层破碎带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断层周围应力分布的复杂性,并且对未来地震的成核,破裂周期及破裂过程均有显著的动力学影响。从工程力学的角度,断层破碎带地震波速的变化,本质等价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到应变在震间的累积且可以利用空间大地测量的方式在较大的尺度上观测到。在相对较小尺度上,当断层破碎带周围有强震施加的应力扰动时,其较低的弹性模量意味着相比于周围岩层,该区域内的应变会更加集中,并展呈现为没有实际断层位错的屈从性断层形变。时间方面,借由该形变,可以得到碎裂带的结构参数与物理性质,进而分析该断层的演化阶段与破裂历史。空间方面,分布式的断层又为大地震浅层位错缺陷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方法。因此对于断层碎裂带的研究,对于揭示断层时间与空间的演化规律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