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沈延安课题组提出二叠纪生命灭绝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沈延安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在研究晚瓜德鲁普统生命灭绝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以“Widespread shoaling of sulfidic waters linked to the end-Guadalupian (Permian) mass extinction”为题,近日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权威期刊Geology上 (Geology, 2015. 43: 1091-1094)。
研究者们首先对中国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金钉子”剖面以及铁桥剖面样品中黄铁矿的多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精确的测定,发现了负δ34S和负Δ33S以及正δ34S和负Δ33S结合的硫同位素组成(图1)。通过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硫同位素分馏原理的分析,他们认为异常的多硫同位素组成指示了海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间歇性硫化海水的上涌是这一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体系转变的主导因素 。详细的化石资料表明异常的多硫同位素组成与晚瓜德鲁普统生物大灭绝事件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们提出硫化海水上涌是导致晚瓜德鲁普统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检验这一新机制的全球性意义,研究者们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特拉华盆地的EF剖面进行了同样的分析,结果发现硫同位素异常和生命灭绝同样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图1),因此硫化海水上涌在晚瓜德鲁普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具有全球意义。
(图1: 蓬莱滩、铁桥、EF剖面的多硫同位素组成)
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桂洁同学。以第一作者统计,我国学者2015年度共计在Geology上发表12篇学术论文,其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3篇。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资助。研究者们谨以此文纪念金玉玕院士。
论文链接:http://geology.gsapubs.org/content/43/12/1091.full
(中科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