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大气环境观测研究揭示污染控制对“APEC蓝”和“阅兵蓝”不同贡献
近期,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刘诚教授与谢周清教授团队在“京津冀”大气环境观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已于2016年9月29日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等地,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近些年来,北京举办了很多举世瞩目的重大活动,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2014年APEC峰会以及2015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以下简称:APEC和大阅兵Parade),由于中国政府在这些活动举行期间及其前后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大气污染管控措施,出现了被民众和媒体所熟知的“APEC蓝”和“阅兵蓝”。
“大阅兵”前后北京地区对流层NO2日均值的时间序列及相关性
研究团队根据我国大气环境的具体情况,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与EOS-Aura卫星上搭载的监测仪载荷(OMI)获取的光谱数据,对“大阅兵”和“APEC”前后大气中的NO2、HCHO、O3等污染气体进行定量反演分析和对比验证,最终获得我国东部地区NO2、 HCHO 时空分布结果(简称USTC结果),而且比NASA官方结果提高了大约17%,与地基观测相关性亦有明显提升(约10%)。
“大阅兵”前后“京津冀”区域对流层NO2柱浓度分布
基于痕量污染气体的反演结果发现,经过大气污染排放管控后,NO2柱浓度在两大活动期间均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大阅兵”期间比“阅兵”前下降了43%,“APEC”期间比“APEC”前降了21%。进一步的后向轨迹聚类分析以及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SCF)分析表明对北京西南方向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导致对北京地区的长距离污染输送减少是形成蓝天的关键因素。
“大阅兵”及“APEC”前后“京津冀”区域HCHO与NO2比值的空间分布
该项研究同时指出尽管两大活动期间北京地区都出现了蓝天,但两活动下O3等污染变化却截然不同,其中,在“大阅兵”期间伴随着控制措施的施行NOX和O3均有下降,而“APEC”期间尽管NOX大幅度下降但O3却有所上升。由于O3的变化受到区域输送以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和氮氧化物的“马鞍型光化学过程控制”,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HCHO和NO2的比值与PO3(臭氧产率)的关系,发现在“大阅兵”期间“京津冀”区域的O3污染控制类型为氮氧化物控制,而“APEC”期间则是VOC和氮氧化物的混合控制型。“大阅兵”期间由于污染控制得当,没有来自周边的区域输送,本地减排使NOX下降达到了控制的阈值,从而使得O3浓度也同时下降;而“APEC”期间尽管NOX下降,但是导致了O3浓度升高,出现新的污染类型,表明“APEC”期间对周边区域的控制以及NOX的下降并未达到有效控制的阈值。这一现象说明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复杂性,污染控制的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该项研究的卫星遥感算法和相应反演软件由刘诚教授设计和编写,并与谢周清教授一起开展了机理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资助。
(附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4408)
(大气环境观测团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