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地空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赴四川省磨西镇布台监测鲜水河断裂带野外实习之行

发布日期:2019-01-15

12月27号,赶着2018年最后一场冬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孙道远教授带领下,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数名研究生和博士生,从合肥出发,赶往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此次出野外的任务是沿着四川省三大主要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之一的鲜水河断裂带,进行地震监测仪器的部署(布台)。

四川省是我国地质构造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因此也是地震多发省份。170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就发生了震级6级的地震15次,震级7级的地震4次,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7.9级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附近的居民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该断裂带北起甘孜东谷附近,大体呈西北—东南展布,经炉霍、道孚、乾宁(八美)、康定延伸至泸定的磨西南部,全长约350公里。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到磨西镇附近尚未部署地震监测仪的现状,结合燕子沟地震台主动震源,决定布台于磨西镇附近的燕子沟,喇嘛沟附近,先期共计布置地震仪器12台,进行为期一年半到两年的数据采集工作。这些宝贵的数据,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分析该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而为该地区的抗震防灾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仪器安放是一件细致的工作,精准的指北,耐心的调平,以及设备的检测等等看似简单,却无一不显示出地学研究者们的细心与耐心,更体现出了这个学科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仪器的安装需要分工,需要合作。一个队伍之间的默契是需要慢慢磨合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的安装,线路的剥皮,对接以及软件的测试等等都在一次次磨合中越加熟练。安装耗时由起初的近三个小时缩短到了最后的不足一小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不仅强化了课本知识,同时学到了许多该领域的实际技能,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会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走的更远,看的更透,想的更深。非常感谢四川省地震局的张勇工程师,他在当地工作了半辈子,对当地的人文、地质、历史熟稔于心,且对地震监测仪器安置驾轻就熟。张勇工程师为此次的布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野外实践布台虽然劳累,但是同学们完成了对鲜水河断裂带监测仪器的部署,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了山民们纯朴的热情,欣赏到了川西大山的美景和火盆的温暖。

同学们一致认为此行出野外布台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不仅为国家防震减灾工作付出了一份力,同时也推动着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李永辉供稿)